創業要注意!避開「虛設行號」與「不實發票」的稅務風險
在台灣創業,許多新手老闆會把重心放在拓展業務、搶訂單,但卻容易忽略稅務上的風險。其中,「虛設行號」與「不實發票」,就是國稅局查核的重點。如果不小心踩到這個陷阱,不僅會被補稅,還可能面臨高額罰款。
什麼是虛設行號?
「虛設行號」是指公司或商號表面上完成稅籍登記,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營業,甚至沒有員工、沒有固定營業場所,卻專門提供發票給其他業者使用。這類行號往往被用來逃漏稅,或協助他人製造假帳。
不實發票的風險
如果企業不小心取得了「虛設行號」所開立的 不實發票,在稅務上會產生嚴重後果。以一位創業者老朱為例,他曾因購入便宜貨品而高興不已,但後來才發現供應商的發票來自開立不實統一發票的營業人。結果,老朱已經把這張發票列為進項扣抵,國稅局卻認定發票無效,要求追補原本扣抵的稅款,還可能依營業稅法51條,被國稅局按漏稅額罰一到五倍的罰鍰。
換句話說,使用不實發票就像踩到地雷,可能讓企業在毫無預警下背上沉重負擔。
如何補救與自保?
其實,若企業在被查核或檢舉前,自己發現已申報扣抵的進項發票屬於「不實發票」,還是有補救機會。只要加計利息補繳所漏稅款,並主動向國稅局補報,就能免於處罰。
此外,想避免和虛設行號交易,建議創業者應做到:
- 確認供應商有無真實營業場所與員工
- 保留完整的交易證據:合約、轉帳紀錄、物流單據
- 發現異常時,果斷更換合作對象
結語
「虛設行號」與「不實發票」對新創公司與中小企業來說,都是極大的風險。短期看似能降低成本或節稅,但長期卻可能導致補稅與罰款,甚至損害公司信用。與其事後花時間補救,不如一開始就建立健全的財務流程,與專業會計師合作,讓企業專注在事業發展,而不是被稅務問題拖累。